久热在线观看视频_欧美一区久久久_免费精品国产的网站免费观看_偷拍亚洲精品

長毛兔仔幼兔死亡的防制法

發布日期:2013-01-04 來源:http://www.uying888.com 發布人:admin

  從不同生育階段來看,仔兔、幼兔死亡率是更高的,尤其是在規模較大的兔場和傳統的農戶中,其死亡率達20~50%,有時甚更高。仔兔、幼兔死亡是影響毛兔生產關重要的因素,過高的死亡率給養兔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此,筆者在總結自己多年的臨床診治經驗的基礎上,就仔兔、幼兔的死亡原因作了簡單分析,并提出防制措施,供同行和養兔戶參考。

一、引起仔兔、幼兔死亡的常見原因

  1.細菌感染  由各種各樣的細菌感染,而使仔兔、幼兔發生死亡,其病因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病  本病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本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致病,但當皮膚、黏膜有損傷時,即可侵入機體造成危害,大小兔都可發病。

   本病主要引起仔兔、幼兔膿毒敗血癥或仔兔急性腸炎(仔兔黃尿病)。生后更初幾天的仔兔,在多處皮膚,尤其是腹部、胸部、頸、頜下和腿部內側的皮膚引起炎癥,并出現粟粒大、白色的膿泡,很多病兔在2~5天后因敗血癥死亡。仔兔黃尿病常是全窩發病,死亡率較高。

  a、巴氏桿菌病  本病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對2~6月齡幼兔危害較大,以敗血癥為更常見。病兔臨死前體溫下降,四肢抽搐,病程短的24小時內死亡,稍長的3~5天死亡;更急性病兔,未見有臨床癥狀就忽然倒地死亡。
  b、沙門氏桿菌病  本病由鼠傷寒沙門氏桿菌和腸炎沙門氏桿菌引起,各種家兔都易發生本病,以幼齡兔和孕兔更易感,死亡率更高。兔初便秘后腹瀉,糞呈暗綠色或者灰黃色,病兔精神沉郁,食欲廢絕,病程一般2~4天。
  c、魏氏梭菌病  由魏氏梭菌引起,以1~3月齡的幼兔更易感。病兔常忽然發病,急劇下痢,糞呈水樣并有特殊腥味,病兔常因脫水而死。

  d、大腸桿菌病  本病常常是由于氣候突變、飼養管理條件差等因素誘使腸內大腸桿菌異常大量繁殖產生腸毒素引起腹瀉,以致死亡。兔場常因環境的污染而引起流行,引起幼仔兔大批死亡。其特點是拉粘液性透明樣糞便,兔只消瘦、衰竭而死亡。
  e、兔鏈球菌病  病兔精神沉郁,呼吸困難,體溫升高41℃左右,以春秋季較常見。

  2.病毒感染:家兔病毒性出血癥  本病是家兔的特有病毒病,其發病易感性不分年齡大小,在新疫區傳播迅速,病程短促,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在老疫區,哺乳仔兔和老齡兔有一定抵抗力。其特征是病死兔呈全身敗血癥變化,但以呼吸道病變更為典型。

  兔傳染性水皰性口炎:本病由水皰性口炎病毒引起,主要是1~3月齡的幼兔發病,引起唇、舌和口腔其他部位黏膜的壞死,病兔常因采食困難消瘦而死。  兔痘  本病僅家兔感染發病,各種年齡家兔都易感,但幼兔和妊娠母兔死亡率較高。常見癥狀都有眼睛損害,常并發支氣管肺炎、鼻炎、胃腸炎,在身體、口、肺、肝、皮膚上常能見到丘疹和結節。

  3.寄生蟲感染  球蟲病  本病常發生于溫暖多雨的季節,各種家兔均易感,特別是斷乳后3月齡的幼兔發病嚴重,其主要癥狀為黃尿、尿頻,仔兔生長停滯,可視黏膜蒼白,頑固性下痢,死亡快,部分出現腹圍增大下垂,肝腫大。兔弓形蟲病  本病常因幼兔吞食了弓形蟲卵囊、滋養體污染的飼料、飲水等而感染。其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特征為病兔體溫升高,眼、鼻流出膿性或漿性分泌物,腹部因腹水而臌脹,成“紡錘形”,并出現局部或全身性的運動失調、后肢麻痹等神經癥狀,一般2~8天內死亡。

  4.飼料及飼養管理因素  飼料調制不當和飼養管理不當是造成仔兔、幼兔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常見的有:

  a、保溫不當引起仔兔、幼兔凍死、凍傷。初生仔兔由于全身無毛,幾乎無調節體溫的能力,如果接生不及時或保溫措施不力,仔兔常常受凍感冒,甚凍死
  b、管理疏忽、鼠咬或其他動物咬食。由于初生仔兔眼耳閉塞、體型小,根本無逃避敵害的能力,故常常成為老鼠、貓等動物攻擊的對象。
  c、仔兔、幼兔由于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和抗病力較差,故對外界環境的敏感性較高,飼料的改變或霉變有時即使是輕微的變化,也可能使其無法適應,出現生理機能失調,引起發育遲滯,甚死亡。
  d、仔兔、幼兔由于消化機能和神經系統調節功能極不健全,其對藥物敏感度高,故在進行投藥預防或疾病時,一旦劑量控制不好或混合不均勻,常常引起幼兔、仔兔的藥物中毒性死亡。另外,還有飼料中毒、鼠藥中毒等引起的中毒死亡。  

二、防制措施及對策

  1.加強飼養管理,改善衛生保健:國內外一致認為,引起仔兔、幼兔死亡的主要原因,不是無法防治的疾病,而是飼養管理不當造成。根據仔兔、幼兔身體各器官系統的發育不完全,生長發育快,生理變化及所處環境變化大,易患“綜合性腸炎”及生長發育的特點,應做到:

  a、保證仔兔早吃奶、吃飽奶。在仔兔出生6~10小時內,應使其吃到初乳,初乳營養豐富,并有輕瀉作用,可幫助仔兔排出胎糞;做到按時哺乳,對奶水不足的,可通過調整仔兔數,寄養同期產仔的哺乳母兔處,以保證仔兔吃飽奶。 
  b、做好保暖防凍工作是提高仔兔、幼兔成活率的一個關鍵措施。因仔兔自身調節體溫能力極差,如不做好保暖防凍工作,尤其是冬春季節出生的仔兔,常常因飼養人員疏忽而出現整窩遭到凍害的現象。對睡眠期的仔兔,窩溫不低于30℃,室溫不低于15℃,幼兔則宜生活在20℃安靜的環境中。
  c、開眼后的仔兔,生長發育加快,需要的營養物也越來越多,此時母乳已不能滿足仔兔生長發育需要,故應及早補喂混合料。
  d、科學斷奶。毛兔宜在40~50日齡斷奶較好。為減少仔兔因斷奶而發生“應激并發癥”,斷奶時更好實行行“離奶不離籠”,做到飼料、環境、管理三不變。匈牙利畢克里養兔生產體系,用2萬只斷奶仔兔做試驗,結果證明,斷奶幼兔采用原籠飼養法,育成期死亡率僅7.9%,而采用斷奶便換籠的辦法,幼兔死亡率高達23.1%。
  e、加強幼兔護理。斷奶后幼兔日糧中精飼料應占80%,給料要堅持少吃多餐,定時定量。應激反應和舍內空氣流速過大、時冷時熱等,是導致幼兔消化道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管理上還要特別注意保持舍內溫暖和安靜,不要輕易挪動幼兔的位置,注意籠具、飲水、飼料的衛生和飼養密度,把住“病從口入”關,做到“早飼要早,晚飼宜飽,添足夜草”,搞好“三勤”(勤打掃、勤、勤換墊草)、“六凈”(籠舍凈、飼槽凈、飼料凈、飲水凈、用具凈、兔體凈)。

  2.杜絕傳染源,加強疫病防治

  a、嚴格制度,注意驅蟲、滅鼠,杜絕傳染源,兔舍不養貓、犬等傳播寄生蟲的動物,異地引種或產品必須實行嚴格檢疫,避免新病的傳入。搞好免疫接種,特別是針對兔瘟、兔巴氏桿菌、魏氏梭菌等危害較大的傳染病,制定好免疫程序,安排好防疫計劃。仔兔斷奶后立即注射兔瘟疫苗,過一周后再注射巴氏桿菌苗,對1~3月齡健康兔皮下注射兔 A型魏氏梭菌疫苗。
  b、加強觀察,發現病兔及時隔離,及時查明病因,致病因素,對癥施治,淘汰病兔,對死兔進行無害化處理。平時多觀察,一旦發現病兔或死兔,要弄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發病和死亡,如果是純粹因飼養管理引起的,要注意改善飼養條件,不利因素。

   對因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引起的死亡,要及時隔離病死兔,并對環境進行徹底的;對細菌性的可以使用類或類藥物進行,如對葡萄球菌病、鏈球菌病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對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可用丁胺卡那霉素進行等。為有效控制兔球蟲病和有些細菌性病的發生,可在飼料中添加球痢靈或磺胺類藥物。球痢靈按25~50mg/kg,混入飼料,連服5~7天,磺胺二甲嘧啶按0.1%濃度混入飼料中連用3~5天;另外,平時還可以添加大蒜、洋蔥、車前草等拌入飼料,預防幼兔腹瀉病。